close

  一項利用綠化植物應對PM2.5污染的研究成果表明,本市常用綠化植物的中國槐、銀杏、木槿等,滯留PM2.5效果最佳。優先選用這類喬木、灌木與草地,可建成有效消減PM2.5的綠化帶“套餐”。
  本報訊(記者周敬啟)“研究表明,PM2.5顆粒更容易吸附在元寶楓、榆葉梅等喬木和灌木的葉片上,如果優選它們建成綠化帶,對消除PM2.5污染能發揮一定效果。”昨天,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獲悉,該院一項利用綠化植物應對PM2.5污染的研究成果表明,本市常用綠化植物的中國槐、銀杏、木槿等,滯留PM2.5效果最佳。優先選用這類喬木、灌木與草地,可建成有效消減PM2.5的綠化帶“套餐”。
  國槐一周可滯留16克PM2.5
  環保部門監測顯示,PM2.5已成為本市首要空氣污染物。為借助大自然的凈化能力減緩大氣污染,市園林科學院獲得市科委支持,於2012年5月啟動“應對PM2.5空氣污染北京造林工程關鍵技術與示範”項目。昨天,北青報記者在園林科學院實驗室內見到了該項目的分析儀器。項目負責人、科學院高級工程師李新宇介紹,已完成對北京市60種常用園林綠化植物滯塵能力的分析,並已列出“滯留PM2.5能力較強的綠化植物種類名錄”。
  該名錄顯示,喬木中國槐、銀杏、臭椿、毛白楊、圓柏等滯留PM2.5能力最強,灌木中“表現”突出的則是榆葉梅、胡枝子、木槿、丁香和小葉黃楊等。其他品種如元寶楓、旱柳、“鑽石”海棠等,滯塵能力也較強。經過儀器精密測算發現,國槐等喬木一周滯留的PM2.5均超過16克,絛柳、北京丁香等每周滯留量則不足3克。同等條件下,一株國槐滯留PM2.5的量是絛柳的15倍。
  合理搭配樹種綠化帶降塵更佳
  李新宇告訴北青報記者,該團隊研究了藍靛廠橋南、六郎莊北路、姚家園北路三處不同類型的綠化帶。經過兩年多時間調研,與城市建設研究院總結出有效消除PM2.5污染的綠地配置模式。該模式中綠地寬度應在30米以上,群落結構上選擇6至12種消減PM2.5效果較好的植物。路邊設置6至8米寬的喬灌草景觀帶,後層則為混交喬木林,群落郁閉度在70%以上。“這樣的綠化帶,能更有效消減PM2.5。”
  綠化帶為何要如此搭配?李新宇解釋,這樣多層次地配置滯塵能力強的喬木、灌木和草坪。小葉黃楊等灌木叢較矮,國槐、銀杏等喬木則樹幹縫隙大,巧妙搭配使綠化帶行成整體,對消減沿路低空的PM2.5最為有效。綠化帶的寬度設計,則是實地考察三條道路的綠化帶後,得出的最優選擇。在該項目實驗室,技術員剪下一小片小葉黃楊葉,放入電鏡分析儀。幾分鐘後北青報記者看到,顯示屏上顯示葉片附著有大量微塵,放大倍數合適時,即可看出不少滯留的PM2.5顆粒。
  平原造林樹種不乏國槐、銀杏
  這項利用生態方法消減PM2.5的研究成果,能否得到實際利用?李新宇介紹,結合全市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,該成果在部分示範區進行推廣應用。今年春季的平原造林苗木供需洽商會和華北PM2.5治理工程苗木採購會上,她也推廣、介紹了該成果。此外,園林科學院編製了《北京應對空氣PM2.5污染綠地種植設計技術導則》。“希望為首都治理PM2.5,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一些技術參考。”
  市園林綠化局造林辦相關負責人介紹,今年是百萬畝造林工程攻堅之年,將完成31.7萬畝造林計劃,植樹1600餘萬株。樹種選擇上,大部分選擇的是耐旱的國槐、銀杏、楊樹、榆樹等本市鄉土樹種。三年植下的5000餘萬株樹苗中,喬木和灌木的數量比約為7:3,既考慮樹苗成活率,也最大程度發揮其生態景觀效果。
  製圖/潘璠  (原標題:本市推綠化帶“套餐”降PM2.5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o45jvoj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